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智库建设>智库成果>正文

郭伟伟:学习是中共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020年10月30日 10:14 点击:[]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学习 共产党 党的生机与活力 先进性和纯洁性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党95年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是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热情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的结果。正是由于他们学习并接受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传播先进的革命理论,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成立伊始力量还很弱小,但她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人类最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党高度重视学习,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把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和学习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工人阶级的头脑,从而使全体党员提高了理论素养,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以学习立党,不仅要重视学习,还要善于学习。中国共产党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克服各种错误观念的干扰,积极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延安时期,为适应革命战争需要,我们党始终没有放松学习,把5月5日马克思的生日定为“学习节”。毛泽东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延安的学习蔚然成风。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崭新而繁重的任务,为了“考个好成绩”,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学会建设新中国。党领导广大党员和群众在学习中艰苦探索,筚路蓝缕,不懈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更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加强学习建设。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努力学习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学习中开拓创新,在变革中不断发展,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加强学习,号召全党同志“学习学习再学习”,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是在这种提倡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下,我们党才能经受住时代的风云变幻,冲破艰难险阻,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并身体力行,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为推动全党学习作出了表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应对时代发展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要求所做的战略部署。我党认为,在一个机遇、风险和挑战都日益增大的全球化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全党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才能在错综复杂、纷至沓来的矛盾和问题面前提高执政能力,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成为凝聚全国人民战胜一切风险考验的中流砥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共进行了37次集体学习,内容涵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健全公共反腐倡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多个方面,在学习中透露出治国理政思路和方略,体现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尤其可贵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从历史中寻找治国理政的有益的启示与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为全党的学习树立了表率。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学习中诞生,在学习中赢得革命胜利,在学习中建设新中国,在学习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学习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也是克服困难和挑战、战胜危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我党95年波澜壮阔、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和风险,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极大地解放和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动了党的事业大发展。可以说,学习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保持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二、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加强学习,这是积中国共产党95年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靠学习立党、靠学习执政。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创新性实践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人眼里看来,学习不仅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政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应对挑战、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不但要求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而且要求把全党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制度、学习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在一个机遇、风险和挑战都日益增大的全球化时代,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本质上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只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的大势,更好地带领人民在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一样,都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其内容和要求,都是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是保持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保持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它要求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廉洁从政、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高尚的人格情怀。现在,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有战斗力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但是也要看到,在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作风不正、为政不廉等不符合党的纯洁性要求的问题,在一些党员和党的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关键在于学习。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同志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确保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新能力,使党的执政理念、体制机制更加富有活力;通过学习,可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保持一身正气,增强党的纯洁性。

(作者系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授,法学博士。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主要撰稿人之一)

(责任编辑:翁淮南)

上一条:国家软实力源自国家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下一条:陈新岗: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阵痛还能治愈吗

关闭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邮编:410082

座机:0731-88823372 传真:0731-88823372 E-mail:zgwhrsl@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京ICP备12019430号-8

技术支持: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软实力公众号

中心公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