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王夫之与中国哲学

2024年03月11日 17:20

2024年3月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入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教授讲学,主题为“王夫之与中国哲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教授主持讲座。

杨国荣教授开宗明义地讲道,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人物,王夫之对性与天道的考察具有总结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哲学史上很少有人企及,至今仍吸引着人们不断向其返顾。他从王夫之对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问题的关注谈起,认为王夫之强调对世界的考察需要联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扬弃了对世界的思辨构造。指出王夫之通过将“有无”之辩转换为对“隐现”“幽明”等论题的辨析,扬弃了将虚无或虚妄绝对化的趋向;另以阐发儒家传统“诚”的概念为前提,对虚妄不实的存在规定也作出否定。

杨国荣教授进一步表示,王夫之在伦理学上与佛教“无我”说相对,肯定了道德主体(“我”)的存在,并将现实的主体视为身与德的统一。因此王夫之反对人的物化,并肯定了合乎普遍规范的人格境界。而在肯定“新民”的同时,王夫之也注重如何使普遍之理与特定的行为情境进行结合。他认为,王夫之通过辨析理欲,既确认了普遍规范的制约,也关注了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这正是其哲学之特色。

对于王夫之的认识论,杨国荣教授指出,王夫之对“能”与“所”的统一作了肯定,并将“形”“神”“物”三者的交互作用作为知觉发生的现实根据,其次考察格物致知,分梳了感性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于是在批判继承程朱陆王知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辩证知行观。

讲座的最后,杨国荣教授总结指出,王夫之在哲学上的思考范围极广、内容十分丰富。王夫之的考察既关乎“事、理、势”的关系和性命之辩,也涉及对传统的“心、性、情”等问题的理解,从十分广阔的层面展现了其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反思与超越。

互动交流环节,杨国荣教授对现场听众的提问给与了耐心的解答。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画上圆满句号。(文/曾海鹏)


【主讲人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西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前会长(2019-2022),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