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 谁为道德许诺幸福?

2023年05月23日 15:47

5月9日晚,岳麓书院讲坛之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十三讲开讲。本场讲座由岳麓书院哲学系张俊教授主讲,主题为“谁为道德许诺幸福”。岳麓书院哲学系陈帅副教授主持讲座。

张俊教授

讲座伊始,张俊老师提出了两大问题作为引论:有德之人一定有福吗?有德之人应不应该得到幸福?德福的平衡愿景与失衡现实间的张力迅速吸引了在场观众的注意力。

引论举例之后,张俊老师从“德”“福”概念、道德和幸福能否一致、人们为什么需要德福一致以及谁来保障德福一致四个方面展开讲述。何谓“德”?“德”,古文作“悳”,许慎释为:“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德”包含有德性与德行两大方面。“福”包括物质幸福、精神幸福与道德幸福,总的来说,幸福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物质或精神基础上的心理满足感。对概念进行梳理厘清之后,张俊老师又以翔实的文献考据、丰富的事例论证了德福统一的“德福律”在现实生活的缺席及其原因——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任何德福守衡的定律来保障幸福的完全实现,因为道德与幸福通常情况下分属两种不同的价值范畴,德行自身无法允诺幸福。

既然道德与幸福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统一性,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并愿景着德福一致?张俊老师讲到,尽管现实中最理想的社会也不能实现绝对的公平、正义,但我们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坚信,好心和好的行为应该得到善报,坏心和坏的行为应该得到恶报。这一朴素的道德愿望表明,在公平和正义的道德价值背后,其实存在一种更根本的道德信仰。这就是德福一致的道德信仰。公平、正义等社会核心价值都仰赖于这一信念基础。因此,正是德福一致这一道德信仰支撑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制度原则,支撑着文明的基础。

张俊老师指出,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人类公义渴望心理的道德信仰,德福一致存在于所有已知的文化大传统中。然而这一基本信仰在历史中却表现为形式各异的信仰进路。因此,张老师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古代报偿观:即佛教的轮回果报思想、道教的“承负”报偿观,以及基督教末世审判观念,向在场听众展示出宗教领域善恶报偿观的明显差异。

讲座现场

最后,张俊老师引用卢梭关于道德的论述:“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强调了在当今时代重建德福一致道德信仰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德行都应该配享幸福,这是人类一种素朴而普遍的公义愿望诉求和道德信仰。尽管在本质上道德与幸福是两回事,二者本无必然之因果关联,德行只是实现幸福的“正相关要素”之一。但是,社会的道德向善选择却需要德福一致作为内在的信念支撑。无论是道德精英还是普罗大众,无一例外都需要这种信仰存在。


现场互动

互动答疑环节中,张俊老师对听众提出的诸多问题一一展开论述,进行了解答。整场讲座中,张俊老师旁征博引,论证有力,以一个个问题带动听者思绪,将“德福一致”这一道德信仰命题娓娓道来,引发现场听众的共鸣与深思。(文/图 李娟娟)


【主讲人简介】

张俊,四川仁寿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比较宗教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湖南省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曾任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日本上智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兴趣涉及宗教学、美学、中西哲学比较等领域,出版《古典美学的复兴》、《德福配享与信仰》等专著多部,并在《哲学与文化》(A&HCI)、《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A&HCI)、《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A&HCI)、《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