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舍的红砖灰瓦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 ▲陈佳祺/摄
、
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
饱受战争与屈辱的古老土地
终于迎来独立的曙光
战时转移至湘西的湖南大学即将迁回长沙
彼时,国内物资匮乏、交通不便
为了改善战后岳麓山校舍的环境
著名建筑学家柳士英先生因地制宜
采用木屋架、木地板、青砖青瓦等地方材料
建造了一舍(原第六宿舍)
等一批学生宿舍
其中一舍于1946年竣工
改造前的一舍。 图源@湖南大学档案馆
在当时如此困难的条件下
一舍能建成如此水平
凝聚了柳士英先生的大量心血
后经改造,一舍在两层基础上加建一层
改造后的立面图。@湖大建筑系测绘资料
2002年
一舍被长沙市人民政府列为近现代保护建筑
2013年
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造前,一舍南北两体量各有宿舍10间。
图源@湖大建筑系测绘资料
一直以来
一舍作为学生宿舍使用
2015年秋季学期
一舍作为办公楼,供化学化工学院使用
从校舍到办公楼
在麓山南路重叠的绿树之间
这抹独具风骨的“湖大红”
一直静静守卫着往来不绝的湖大人
一舍位于麓山南路,与逸夫楼相邻。▲陈佳祺/摄
作为湖南大学早期建筑
一舍借鉴湘西窨子屋的平面形制和屋顶形态
屋顶采用日字结构
原建筑主体两进两层
一舍整体为“日”字形双庭院结构。 ▲陈佳祺/摄
深棕的木质屋架,斑驳的浅赭方柱
光线从天井倾泻而下,满园生辉
简约兼具厚重大气,朴实更显底蕴深沉
各层走廊透过梁柱间的方形空间通透相望。▲陈佳祺/摄
建筑入口设计为弧形环抱之势
两侧立有半圆红砖门柱,秀美典雅
上方设有石青色的弧形雨棚
略突出墙面
兼具排水与立面的整体造型双重功能
改造后的一舍,主入口由北边移到了东边。▲阳维欣/摄
架空廊道的设计使得单一院落
巧妙变为两个庭院
两个庭院遥相呼应,光影交错相得益彰
既可方便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也可循环气流,改善热舒适度
内庭院其一。 ▲陈佳祺/摄
内庭院其二。 ▲阳维欣/摄
立面上
一舍整体采用红砖清水墙
并将其以梅花组的方式进行砌筑
富有实用性的同时也极具古典色彩
透过大面积的窗洞可以看到庭院内的景象。▲阳维欣/摄
建筑庭院内部
砖砌花式栏杆
以桦木为扶手
在此处倚栏而望
可观楼宇各处,可赏院内翠色
融入具有个人特色的柳氏圆圈
与一舍对面的逸夫楼圆窗设计相呼应
干净利落的直线与圆形形成对比
与正立面与背立面横向线条对应
形成整体感
外立面的“柳氏圆圈”。▲阳维欣/摄
今天的一舍
作为化学化工院办公楼使用
走进现代化的自动玻璃门
绕过大理石筑成的楼梯
德高望重的教授、名师、学者
在这里工作着
如今的一舍。 ▲陈佳祺/摄
红砖青瓦,岁月悠长
过去与当下在这里相遇
不断迸发出向上生长的力量
那时一舍的中间有两个天井,除了平常晒晒衣服,打打羽毛球,聊聊天的正常用途以外,播音系或者表演系的帅哥们会把它们进行重新开发:每当夜幕来临寝室燥热的时候,会拿着吉他在那块小地方自弹自唱一小会儿,往往是赢得整栋楼的围观和喝彩。
@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 胡远
我与我的辅导员同事们在这里与学生交心谈心、处理学生问题,伴随着这里的朝阳与晚星,见证着化学化工学院学子的付出与收获、迷茫与成长。从学生宿舍到学院办公楼,不变的是这里始终承载着学生的理想、家长的期望、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未来,同学们努力的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如同桂树吸收阳光雨露,每逢金秋便争相绽放。
@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 张子政
化学化工学院2022届毕业生留念。任俊豪/摄
每一个从化学化工学院听完组会离开的夜晚,看着漫天星辰,仿佛看到遥远的未来。科学的奥秘,宇宙的深邃,是多么美妙啊。身体的疲惫被获得新知的满足感完全覆盖。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进入化学拔尖班,认识优秀的同窗;感谢化学化工学院开放的态度,得遇良师,得此栽培。
@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 闫俐
绿瓦红墙
承载抗战胜利的喜悦
楼宇翠林
贮藏师生成长的回忆
这抹“红”
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是希望与生命的高歌
这抹“红”
将书写化学化工学院的理想与发展
也将浸染出湖大光明的未来
你好,一舍!
来源 | 融媒体中心
参考资料 |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研究》郑晓旭
《异质同构——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魏春雨 宋明星
资料整理&校对 | 刘佳琳 王梓洋 郑雨竺
文案 | 闫俐 李奕萱 黄浣羽
摄影 | 陈佳祺阳维欣 任俊豪
排版 | 程璟
责编 | 余楚倩
详情请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4jetzn34_NnbCVuzJxDw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