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谭蔚泓,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现任湖南大学副校长,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主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学院教授,兼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和冠名主任教授。担任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杂志副主编,ACS Nano、Chemical Science、国家科学评论等国内外杂志编委。同时兼任国内杂志Science China Chemistry的副主编。
谭蔚泓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核酸适体、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成就斐然。2014-2017连续四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研究成果获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美国化学会Florida奖,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湖南省光召科技奖。2018年他刚刚获得由美国化学会颁发的“光谱化学分析奖”,在获奖词中写道:“谭教授在光谱化学分析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DNA探针的超灵敏生物分析,超小型光学生物传感器,生物光子学和生物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及基于核酸适体的化学和生物技术”,其科学成果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今天我们则从另一个侧面看看谭蔚泓教授的为师育人之道。
教书育人师者天职
谭蔚泓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个展示架,摆放着他取得的各项学术荣誉的证书。但在他心中,个人荣誉远不及培养学生带给他的喜悦与成就感。谭老师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天南地北到处“飞”,但是只要他的学生需要,他永远都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他下了飞机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不论时间如何紧张,他始终坚持每年都给研究生上两门课。他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其他的事都应该放在这个之后”。
李颖颖是谭老师硕士二年级的学生,本科就读于湖南大学。在本科生眼里,谭老师是高高在上的院士,有些遥不可及。为了能让报考的学生对课题组有更深入的了解,谭老师每年都会安排一场与本科生的谈话,李颖颖也位列其中。她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谭老师说任何人都有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要明确自己对科研是否热爱,要找准自己的兴趣与定位。”当时李颖颖已经参加了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主办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但她觉得谭老师特别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而不是仅仅介绍实验室成果和自身实力。在她看来,一叶可知秋,即使学生愚钝,无法像天才的学生一样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她也能可以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优秀的、闪耀的品格。
事实也证明,谭老师竭尽所能为实验室的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经常邀请优秀的学者给学生授课,获益匪浅。就在2017年底,谭老师还专门组织了“女院士系列论坛”,邀请了刘明、于吉红、阎锡蕴、董绍俊等多位知名女院士到湖南大学开讲,为众多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人生指南。他常说:“我有很多称号,有人叫我院士、有人叫我校长,但是我最愿意,也最喜欢听到的还是别人叫我谭老师。”
快乐科研成就梦想
“快乐科研”,这是谭蔚泓教授科研团队的口号,也是他个人的职业信条和人生理念,“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快乐。”谭老师提倡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同时,只要是学生想做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他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和年轻老师们创造一个高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谭老师常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陈江淮毕业于兰州大学,目前是谭老师博士一年级的学生,硕士期间从事的是生物物理学相关研究。来到湖南大学后,他一直想把原来的研究与谭老师的研究领域核酸适体相结合,来解析核酸适体的微观结构,踏足这一国际空白领域。但是研究蛋白质晶体的结构不是谭老师的强项,课题组缺乏相关的研究设备,缺乏有足够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为了进一步培养陈江淮,帮助他实现梦想,谭老师积极联系身边的朋友,希望能找到帮助陈江淮的最佳方式。同时特意叮嘱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不计成本地给予陈江淮最大的支持,为他的研究购买相关的设备和试剂等。有人觉得投入太大,不见得有所回报;也有人建议,为什么不可以要学生换个方向?谭老师回答说:“任何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我们现在还有能力可以帮助他,为什么不试一下呢?年轻人的梦想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谭老师是一位思想非常开明的导师,从不轻易否决学生的想法,总是给予学生非常中肯的建议,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做好研究。蔡仁是谭蔚泓教授的博士,毕业后继续在他的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入学时蔡仁的英语不好,谭老师花了一年的时间亲自指导他的英文语法,教他学习英语的方法,使他很快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蔡仁想做核酸适体与纳米材料相结合的研究,当时纳米材料不是课题组的主流方向,蔡仁担心谭老师不会让他做,特别是在研究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但是内心对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驱使他还是找谭老师进行了一次长谈。出乎意料的是,谭老师告诉蔡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兴趣点,你可以朝着自己的兴趣去做研究,如果有进展,你就继续,如果遇到了困难,随时来找我,我们再讨论”。就这样,看似固执但又特别有想法,热爱科研的蔡仁完成了8个课题,发表了4篇SCI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化学类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ACS),还有5篇文章已经基本完成等待发表,成为了组里少有的提前毕业的博士。蔡仁说:“如果没有谭老师一直鞭策我好好学习,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学好英语,做好科研,我不可能这么顺利完成博士课程学习;如果没有当初谭老师那么宽容地让我做我感兴趣的课题,并且给予我悉心指导,我也不可能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文章,得以提前毕业。”
传道授业亦师亦友
“桃李满天下”是古今中外为人师者最为钟情的赞誉。当有人这样称赞谭蔚泓教授时,他总是极力否认,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但他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知道,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是谭老师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在谭老师办公室的书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十个香槟瓶,各式的香槟瓶成为了办公室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个瓶子代表一位毕业的博士,瓶身上记录着这些学生的名字以及答辩的时间。在谭老师的实验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位博士生答辩都会准备2瓶香槟酒,答辩结束后举杯庆贺,空瓶则学生带走一个,另外一个他留做纪念。在大家举杯庆祝前,谭老师还会对答辩的学生做全方位的点评,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自己的特点,指导他们的职业发展甚至人生道路,这种强烈的仪式感让每位他的学生都能铭记一生。谭老师说:“每次看到这些酒瓶,我都会想起这些学生,想起他们在实验室的点点滴滴”。
吕一帆是谭蔚泓教授在湖南大学分子科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2017届博士毕业生。吕一帆回忆自己答辩的现场时说,谭老师的毕业点评从科学研究、到读书做人,从对过去的总结到对未来的期许,十几分钟娓娓道来,就好像将其过去的研究生生活浓缩成了一部小电影。
“谭老师第二天在外地有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为了我们的答辩点评和毕业仪式,他最后没能赶上原定的航班。”吕一帆说,最令其感动的是,谭老师给学生毕业点评时是那样地投入,丝毫没有流露出要赶航班的急切心情。
谭老师的夫人常说,他就是把学生都当作自己最关心的人,对学生赋予了最大的期望。用谭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既然都把教师这个职业比喻成园丁,园丁就应该最了解自己培养的一草一木并对他们关怀备至。”
共享友善手留余香
谭蔚泓教授不仅对自己的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合作伙伴的学生也是一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有多名博士生在湖南大学分子科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做研究,完成毕业论文。谭老师的这个实验室对这些学生完全免费开放,并且带领实验室老师和同学尽心尽力帮助这些学生的科学研究。
段琼,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一次学术报告的机会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段琼认识了谭老师。后来他的研究工作遇到了瓶颈,仅凭一面之缘,段琼壮着胆去找谭老师寻求帮助。谭老师与他做了深入的讨论后,建议他从目前的基础研究逐渐转向临床应用研究,做转化医学相关的研究更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这对段琼来说,在他的科研活动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他的科研工作和职业发展。研究工作有了成果后,段琼把它写成了论文,原本只是出于礼貌把论文发给谭老师看看,没想到不多久便收到了谭老师逐字逐句修改过的文稿,这让段琼非常感动:“谭老师与我非亲非故,他的工作那么忙,依然如此全心全意地帮助我,我真的很感动!”段琼还和谭老师交流职业发展规划,谭蔚泓教授认为,现在某些单位招聘时以第一学历“一刀切”的做法缺乏合理性。在他眼中,段琼是个有能力、有梦想、脚踏实地的年轻人。于是他积极力荐段琼,终于找到了真正能赏识段琼的伯乐。在谭老师眼里,没有所谓“编外”的学生,每一位为科学研究执着努力的人,都是怀揣梦想的同路人。
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