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影院:第六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媒体人大讲堂第二期
来源:新影院 作者:王鹏辉 孔令菲 时间:2019-11-11 浏览:

11月10日下午2点半,第六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媒体人大讲堂第二期在湖南大学北楼217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谌贻照主讲,主题是“融媒体时代的移动报道实战”。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程华出席此次大讲堂,部分17级、18级和19级学生参加。

作为一名基层记者,长期奔跑在前线的谌贻照先生,在融媒体时代的移动报道实战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讲座现场,谌贻照先生向同学们展示了两段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柳州融水突围记》”的相关短视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荣誉背后的艰辛历程。随后,他向与会同学分享了他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讲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他针对两段获奖视频内容,提出当下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应具备“短、新、快、实、美”的五大特征。为更好地把握微信朋友圈15秒短视频,凸显新闻记者的现实感以及视频内容的美感,他认为时下媒体人应当具备“快速现场制作,最短时间推送”的素质,拒绝“融媒体的隔夜饭”。第二点谌贻照先生着重强调了智能手机在融媒体新闻中的强大作用,一个人,一部手机以低成本、小制作的新闻内容来凑成一支冲在前线并发挥着具大效益的新闻队伍。同时,他也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拍摄的作品为例鼓励同学们能够物尽其用,去用手机镜头发现和记录我们的时代。第三点他认为融媒体时代的作战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凝聚整个团队的力量,使得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个人的价值。

脚踩基层大地,伸手触摸星辰才更有底气。这位一如既往奔赴前线的新闻老兵,在他的讲说中提到最多的字眼便是“基层”。他认为“基层”是新闻真实以及生动的最佳写照,是最具原生态泥土的芬芳气息。“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基层采访,只有两年多离开去到总部协助领导负责广西日报的14个记者站的管理。我所有的积淀和突破,都是靠一双走基层的泥腿实现的。”他如是说道。

讲座现场,谌贻照先生还提出了他认为在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突破过程中,时下同学们应当具备的几项技能。首先是良好的口语表达技能,面对镜头能够做到从容自信地讲述事实并大胆客观地表达观点。其次,在后期的报道过程中,应当做到图文并茂,以生动有趣的文风和配图来吸引受众的眼光。最为重要的是,要在新媒体团队之间相互学习视频拍摄以及制作的技能,从而提高视频内容所呈现的水准,并将视频传播与扶贫项目结合起来,为这个社会带去多一丝的温暖。

围绕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谌贻照先生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向同学去解读这四力的意蕴。他谈到,《突围》的整个采访历程,就是对一位传统媒体老记者脚力的一次考验和淬炼。“两次突围,我穿越了40处塌方,在衮贝乡发完稿后,又重返救灾一线。”他认为,在采访前沿,要绽放主流媒体人知民情的修为,必须保持自身对新闻事实和民情民意的敏锐度和判断力,这便是“眼力”和“脑力”的最好体现。而融媒体时代记者的笔力就是要“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出得了镜头,减得了视频,发得了两微,做得了H5,玩得了抖音,讲得了段子”。

针对融媒体时代的手机影像记录,谌贻照先生认为一张好的新闻照片离不开别出心裁的构图和利用巧妙的光影及光圈。他建议同学们能在闲暇之余,通过手机自带原生照片编辑功能以及其他影像编辑软件,使作品更富有视觉美感。

最后,谌贻照先生结合亲身经历表达了他对融媒体发展的看法:融媒体时代正向纵向发展,需要更多来自一线的露珠记录和现场报道,只有在基层践行四力,淬炼新媒体传播的新本领,我们才能不被日新月异的融媒体时代抛弃。

在本次大讲堂的提问环节,谌贻照先生也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对于同学们“有些报道无法产生真正的效果”的困惑时,他指出,要学会向媒体人寻求帮助,建立起强大的朋友圈,同时在报道的过程中保持善意。

讲座结束,对于谌老师的分享,新影院同学们表示收获颇多,在谌老师这样一位新闻老兵的亲历教学中,感受到了一份脚踏泥土的真实,心系民生的温暖,紧跟时代的潮流和那笔走神龙的方遒。

[责任编辑:卓星星]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