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贵良:汉语都是用汉字写的吗?——谈现代文学汉语中的语言异质元素及其诗学功能-湖南大学文学院 - 海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 | 文贵良:汉语都是用汉字写的吗?——谈现代文学汉语中的语言异质元素及其诗学功能

2024年6月14日下午15:00于文学院101会议室,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贵良教授做了一场名为“汉语都是用汉字写的吗?——谈现代文学汉语中的语言异质元素及其诗学功能”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罗宗宇教授主持,文学院硕博学生积极参与。

文贵良教授由古今书面语言的不同入题,引出现代汉语汉语中的异质元素的三种形式,最后将重心放在拉丁字母词上,深入探究了拉丁字母词在现代文学汉语中的运用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字母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还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艺术性。文教授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不仅展示了字母词如何被广泛使用,还强调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字母词的重要性。

讲座中,文贵良教授详细阐述了字母词的三种主要诗学功能:隐藏信息和身份、强化虚构性与创造典型符号、戏谑与讽刺。他通过丰富的文学案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这一字母词的具体分析、周作人的《陈源先生的来信》中的众多字母词称呼以及张资平的《双曲线与渐进线》中对地名字母词的使用等,说明了字母词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实现人物身份的隐藏、情感的虚构表达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讽刺和批评。文贵良教授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现代作家使用拉丁字母词作为笔名的现象,指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对个人身份的保护以及对文学表达自由的追求。

接着文贵良教授还提出了三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字母词的融入是否会削弱文学汉语的主体性?在文学表达中,语言异质元素的使用是否应有一定的限度?读者对文学作品中语言异质元素的接受程度如何?他提出,虽然字母词的使用可以增加文本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可能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给部分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此,相较于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30年代以来的作家考虑到大众接受度,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字母字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讲座的尾声,学生们纷纷提问,文贵良教授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解答。文贵良教授的讲座,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现场师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热情,在场师生无不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文字:刘晓桐

图片:刘晓桐

审核:汤志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