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批评方法与“文学科学”(Literaturwissenschaft)之成立——从鲁迅再解读谈起-湖南大学文学院 - 海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张旭东:批评方法与“文学科学”(Literaturwissenschaft)之成立——从鲁迅再解读谈起

2023年9月12日晚19:0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张旭东教授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名为“批评方法与‘文学科学’(Literaturwissenschaft)之成立——从鲁迅再解读谈起”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涵之教授主持,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文学院院长罗宗宇教授代表文学院全体师生,特聘张旭东教授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荣誉教授,文学院全体师生对此表示热烈的欢迎。

讲座伊始,张旭东教授从“鲁迅的再解读”这一概念切入,从回溯鲁迅文学开始,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文学批评的六大命题:文学是“鲁迅”的首要问题;杂文是“鲁迅文学的首要问题”;现代主义是鲁迅文学的“文学本体论”终极特征;鲁迅文学的政治性;鲁迅文学的哲学构造;鲁迅文学一以概之的写作法和方法论。并由此引入了“文学科学”(Literaturwissenschaft)这一概念。

随后,在第一个命题中,张旭东教授将鲁迅的文本作为历史科学与人文科学问题的中心,鲁迅同经验的关系本质上是感性的、“作者式”和风格化的,文本是走向鲁迅的首要通道。其二,张旭东教授高度重视鲁迅杂文的地位,将鲁迅杂文比作“打开鲁迅文学之门的钥匙”;鲁迅文学诞生于小说、再生于杂文,是“写作之写作”。杂文的句式为鲁迅文学提供了风格的内在统一性和审美原则。其三,现代主义因其断裂、跳跃、扭曲、无时间感、荒诞、形而上等特质成为了鲁迅文学的·“文学本体论”终极特征。张旭东教授以《阿Q正传》为例,讲述了鲁迅是如何以“无情节”、“无情绪烘托”、“无情感”的现代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其四,张旭东教授指出了鲁迅文学的政治性实则是“为人生”的、具有对抗性的。并以此对鲁迅关于“希望与绝望”与“世上本没有路”的观点进行了时代性的解读。其五,张旭东教授解读了鲁迅文学中关于经验与记忆的内在哲学构造,这一复杂的时间构造为鲁迅文学的风格空间提供了原理性、结构性的支撑与说明。其六,“作为翻译的写作”和“作为写作的翻译”是鲁迅文学一以贯之的写作法和方法论。张旭东教授重视翻译对鲁迅的文学创作的影响,鲁迅“颠覆式、具有革命性”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最后,通过以上六点命题的讲解,鲁迅文学的形象得到了树立。由此,张旭东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文学科学”(Literaturwissenschaft)的内涵。文学科学必须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文学本身。文学科学有三大范畴: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第一,文学批评的范畴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作品评论、批评理论、走向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的总体批评与“历史化”的文学批评。第二,张旭东教授对文学理论的概念与范畴做出了解读,并从“理论的终结”命这一命题出发,强调理论建构过程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阶段的再吸收。第三,在讲解关于文学史的构成时,张旭东教授首先肯定了文学史的基础作用,再接着对文学史研究中的困难点作出了反思,强调在文学史中加入理论和批评等思维工具的重要性。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感触良多,纷纷举手示意。来自本硕博三个学段的学生均踊跃发言。针对学生提出的“鲁迅与白求恩形象对比”、“作为一种‘自反’文学的鲁迅杂文是否有后继者”、“鲁迅文学是否符合周作人‘人的文学’理念”、“鲁迅的杂文创作是否存在辩证的空间”这四个问题,张旭东教授均做出了耐心、详细、深刻的解答。刘涵之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他认为张教授回到鲁迅文学本身的解读让我们通过文学再次理解了鲁迅的多种身份,以怀疑阐释论的视角重新考量了鲁迅的文学地位,让我们对鲁迅文学有了更新的认同与理解。

文字:韩春亚

图片:李金定 张冰滢

审核:刘涵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