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讨论】江海霞: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0-05-06 作者:江海霞 浏览量:次

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提出“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举措深化协同育人机制。”结合以上思路,以我院建设现状为例,分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思考如下。

一、我院已有的协同资源

成立一年来,学院在研究基地、智库建设,以及中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学院现拥有“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与社区治理研究院”两个国家部委基地,其中“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入选2019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以及中加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还有湖南省侨务理论研究中心、湖南大学-长沙市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联合研究基地等特色专业智库。在中外合作方面,学院已同英国拉夫堡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学科合作伙伴”关系。

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议

结合目前学院开拓资源情况,应以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为工作抓手,坚持开放活院的人才培养战略,汇集优质的资源,拓展协同培养的发展空间,使资源充分共享发挥“1+1>2”的集聚效应,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以细化为科教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四个方面。

(一)科教协同,构建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我院省部级、市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实现科教协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进而实现高质量师生共创,以达到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学院要鼓励、支持学科融合交叉发展,尽力打造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强化科研渗透教学,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二)校校协同,深化国际国内合作育人模式。

广泛连接,进一步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实现校校协同。学院应出台相关规定,支持中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选拔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同时,在协同机制构建层次上,要推进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对接,争取开展联合培养。现阶段不能推进学分互认等的情况下,也要加大针对性的以保研、考研为目标的培养。疫情期间慕课资源以及名校直播公益课等的大力推崇,使得学生接触到了更广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启发我们可以将修习网络课程作为学生完成学分的一种方式。

(三)校地协同,建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地沟通,运用已建成的“湖南省校政合作双创教育示范基地”等校地协同机构,构建校地协同机制。要以多种形式,综合利用机构资源,包括且不限于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实践实习机会、参与机构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充分挖掘院内资源,通过全日制学生以及MPA等校友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与省内外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在拓展省内合作基地的同时,尤其注重拓展与广东、北京、上海、江浙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发达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高,其公共政策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从输送学生实践实习起步,逐步发展到深度合作,如开展学生培养方案的协调等工作,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校企协同,构建前沿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我院师资以及社会资源,在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强与知名研究院、企业合作,待时机成熟可以推动我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创新班,增强实践教育环节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与创新指导中心等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在公益创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开创公共管理人才的创新创业新阵地。

(江海霞,公共健康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联系我们

邮箱:pajob@hnu.edu.cn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麓山门

电话:0731-88821266
传真:0731-88821266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版权所有©2019年
湘IC备09007699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