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培养方案> 正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7-11-09 16:31 浏览次数:来源:

为适应快速发展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两阶段(2+2)培养模式。

为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工程精神,深入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经讨论研究,拟在基本保持两阶段培养特征的基础上,对200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观念;以理念为先导,全校统一设置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原则上按文、理两大类设置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以学院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生涯规划(兴趣)驱动学科交叉;全面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我校特色的本科学分制教育教学体系,培养以“宽、专、交”为特征的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通识教育与专业特色教育有效结合。通识教育旨在为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并非轻视或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强调专业深化所需要的坚实基础。不仅不能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割裂,而且要更加重视加强两者的贯通。学校高度重视校级通识课程的设置与建设,除传授广博知识和具体技能外,更注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原则和思维方法。学院要认真体会学校的教学理念,将学科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努力消除学科的专业壁垒,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内涵。学校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结合,培养既精通本专业,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初步了解并能将其融会贯通的人才。

2、推进大学文化整体育人。确立既“成人”又“成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素质教育的路径下,推进大学文化整体育人。以人为本,改变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文化的倾向,重视知识教育更重视文化育人。其实,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文化育人并不忽视知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只是不再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更强调在所有课程中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强调走向社会,深入实践。虽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各自知识体系大不相同,由此蕴涵的思维、方法、原则大不相同,但追求的精神价值是一致的,缺乏任何一种文化,必将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只有实现两者的交融,才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3、树立大工程理念。现代工程正以工程链的形式呈现出集成化的趋势,它把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经济、管理、伦理、道德、法律等内容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形成一种面向工程实际的大工程理念。树立这一理念,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方面要以国际标准与基本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工程类专业办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非工程类专业的工程素质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结合。

4、实施“宽、专、交”培养。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和科学的前沿。现代科学的发展把分化与综合紧密地联系起来,把人为分解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学科知识交叉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交叉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跨学科教育,推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包括修读第二专业)、自主选择课程,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毕业最低要求学分以外修读拓展课程,积极探索“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

5、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涵建设。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就必须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增强课程内涵建设,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阶段+课程群组”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阶段课程除全校公共通识课程外,原则上由学校按文、理两大类统一设置。专业教育阶段课程原则上由学院安排,建立课程群组,其中专业选修课要求各学院整合本院的课程资源,以学院为单位制订方案;专业拓展课主要是给予学生学习交叉专业、交叉学科知识的环境,既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涯规划或兴趣学习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各专业要充分挖掘本专业优质资源,开出一批可供非本专业学生选择的课程,吸引他们选修。

6、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创新之根在实践,实践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各学院要创新思维,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实践教学类型,统筹考虑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环节,确保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断线。进一步融合社会实践与实习教学,统筹考虑实习类型、方式和时间,统一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类。强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结合,鼓励学生到有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条件的就业(升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三、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及通识教育阶段课程

本科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对本科学生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学校审查本科学生毕业资格、授予其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学校稳步推进弹性学制下学分制改革,本科基本学制4年(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5年),达到毕业要求后,学生可在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内毕业。4年制大理类专业毕业最低学分数为173,大文类专业毕业最低学分数为163,5年制专业毕业最低学分数为220。

(一)总体框架

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如下:

两阶段大类课程类别分组情况学分数修读说明学分数总计

本科培养方案(大理类专业:173学分,大文类专业163学分)通识教育阶段:

大理类:103.5学分

大文类:98.5学分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必修)思想素质系列课程16 45

文化素质等系列课程22含大学英语12、开放实验1、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1

身体素质系列课程8含军事、军训

大理类学科通识教育课程A组27.5理、工类专业必修57.5

B组30理、工类专业选修

大文类学科通识教育课程A组20.5经管、人文和法学类专业必修52.5

B组32经管、人文和法学类专业选修

专业教育阶段:

大理类:69.5学分

大文类:64.5学分大理类专业核心课程26.5必修44.5

专业选修课程10在学院内选修

专业拓展课程8在全校范围内选修

大文类专业核心课程27.5必修45.5

专业选修课程10在学院内选修

专业拓展课程8在全校范围内选修

集中实践环节大理类25+(5.5)现代工程训练、课程设计(论文)、社会调查、学年论文、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两课”实践、军训、开放实验25+(5.5)

大文类19+(5.5) 19+(5.5)

奖励创新学分SIT计划、学科竞赛可以替代部分实践环节

(二)通识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安排

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分全校公共、大理类、大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素质系列课程、身体素质系列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大理类、大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均包括通识A组和B组课程。通识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安排见附件。

学院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可以选择要求更高的同类课程,也可以用该专业的相应专业基础课取代其内容有包含关系的所在大类的通识A组课程。例如:统计专业可以选择《高等数学A》,应用物理专业可以用其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取代《大学物理》课程。

(三)集中实践环节学分及设置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中除课程实验外的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数大理类专业不低于30.5,大文类专业不低于24.5(其中包含思想素质课程实践、军训和开放实验5.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如课程大作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论文)、专题论文、专业综合设计、独立实验课程等实践环节类型。此类型学分数大理类专业为5-9,大文类专业为6,建议安排在第七大学期前完成。

2、加强工程教育,强化现代工程训练项目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及各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学科专业特点,整合传统工程训练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工程训练项目供学生选择。原则上要求大理类专业学生参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等现代工程训练项目2-6学分,大文类专业2学分。对于目前开展工程训练条件不足的大文类专业,可以设计其它类型的实践环节代替。建议安排在第四个大学期前完成。

3、融合社会实践与实习教学,统筹考虑实习类型、方式和时间,统一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类。原则上大理类专业的实习学分为4,大文类专业的实习学分为3。

4、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大理类专业为10,大文类专业为8。指导性教学计划第8学期原则上只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下达任务书等前期工作,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可适当提前完成。

5、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各学院要有效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鼓励学生到有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条件的就业单位(升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6、对于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创新训练(SIT)计划项目并结题、参加有关学科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学校奖励学分,经有关专家认定,可以替代相关实践环节学分。

四、辅修专业、第二专业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设置辅修、第二专业,其教学计划不单独制订。第二专业主干课程在本科同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里加以“*”标识,其总学分最低要求为40学分。辅修专业总学分最低要求为20学分。辅修、第二专业原则上不单独开课,学生随班修读。学生所修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的课程不得与该学生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相同。

五、其它说明

(一)因专业所属学科的特殊性,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播音与主持、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含工业造型)、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社会体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英语和日语等13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单独制订。上述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全面贯彻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在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统筹考虑学校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和本专业的特点。

(二)学时学分计算原则上理论教学每1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验课以及理论课程中的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每32学时为1学分;体育课课内每30学时为1学分。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分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进行,原则上1.5-2周为1学分,其它集中实践环节原则上每周为1学分。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对应的差异性,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另行制订。

(三)学院要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优势促进本科教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善教学效果。努力实现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课程、实验室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加强学生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后更新于: 2011-12-08 13:29

湖南大学版权所有©2017年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麓山门 邮编:410082 Email:xiaoban@hnu.edu.cn
域名备案信息:[www.praiseyoga.com,www.hnu.cn/湘ICP备05000239号] [hnu.cn 湘教QS3-200503-000481 hnu.edu.cn 湘教QS4-201312-01005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