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教务处微信公众号:hnu_jwc

质量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 质量工程
2019年湖南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一览表
作者: 时间:2019-07-15 11:40:58 点击次数:

2019年湖南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人 单位 获奖等级 备注
1 新工科视域下“智能+”机械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彭晓燕、黄晶、杨宇、颜运昌、钟翔、张飞铁、邹宪军、周华安、陈宁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2 教研结合、突出创新、知行合一,构建桥梁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培养模式 邵旭东、张阳、晏班夫、余加勇、李立峰、刘志文、赵华、樊伟、朱平 土木工程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3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郭栋才、蔡双莲、李永军、罗伟平、吴朝阳、匡永清、吴振军、蔡炽 化学化工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4 互联网+视角下跨学科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荣辉桂、贺 迅、肖 晟、边耐政、胡玉鹏、李军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5 从“纸上建筑学”到“建造”建筑学——“设计+建造”Tectonic开放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钟力力、魏春雨、袁朝晖、宋明星、邹敏、章为、罗荩 建筑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6 金统院本科生海外升学:实现机制、保障条件与十年实践 吴志明、聂国军、龙海明、陈迪红、刘周平、杨晓临、刘晓兰、李晖、罗中秀、谢君、侯文力、夏浩 金融与统计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7 面向“四维能力”、推动“三全育人”的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祝树金、刘志忠、莫莎、肖皓、李曼 经济与贸易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8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与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季铁、谭浩、袁翔、蒋友燏、张朵朵 设计艺术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9 借鉴传统,面向未来——融合书院优秀教育传统的四维本科生导师制 肖永明、潘彬、吴仰湘、杨代春、陈仁仁、余露、邓洪波、朱汉民、殷慧、谢丰、向珊、陈力祥、石荣传、谢一峰、于月 岳麓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10 高校思政课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龙兵、刘晓玲、张君、陈宇翔、刘世明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等奖 本科教育
11 “学科融合、平台支撑、国际合作”-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谭蔚泓、王柯敏、蒋健晖、张晓兵、聂舟 化学化工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2 面向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炭素领域工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刘金水、刘洪波、陈小华、韩飞、涂川俊、张世国、张福全、韩绍昌、范长岭、祝宝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3 多梯多维度培养大国工匠的研究生教育方法与实践 罗安、帅智康、陈燕东、章兢、刘绚、何志兴、徐千鸣、褚旭、周乐明、涂春鸣、黄守道、汪洪亮、杨鑫、马伏军、王俊、谭阳红、许加柱、黄纯、肖昌炎、赵军、李素华、康添慧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4 面向国家战略的中国制造国际伙伴型人才创新培养与实践 姜潮、刘坚、丁荣军、谢军、程军圣、李凡、张冠华、李茂君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留学中心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5 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培养国际一流水平土木工程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邓露、张恒龙、朱德举、史才军、陈政清、易伟建、张望喜、方志 土木工程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6 面向国家战略的高性能计算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肯立、骆嘉伟、肖德贵、李克勤、唐卓、吴帆、陈浩、李智勇、徐成、彭绍亮、荣辉桂、杨磊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7 基于双螺旋模式的经济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许和连、蔡婕萍、李曼、钱晓英、舒扬 经济与贸易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8 打造一流学术平台,促进历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朱汉民、肖永明、邓洪波、陈松长、陈先初、于振波、吴仰湘、许道胜 岳麓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19 职业能力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马超群、杨智、袁凌、熊正德、朱国玮 工商管理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20 强化机制保障,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李树涛、曾德明、李丽红、刘韬、李建 研究生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
21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感知与控制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王耀南、孙炜、黎福海、张小刚、肖昌炎、袁小芳、瞿亮、王石、郑燕、方璐、刘敏、梁桥康、余洪山、陈浩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等奖 互联网+项目
22 “教学+实训+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罗隆福、刘金水、李勇、黎福海、全松柏、许加柱、金晶、石冰、黄贵刚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等奖 互联网+项目
23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与实践(互联网+项目) 汪忠、周忠宝、张亚斌、蔡建国、彭嘉芬 工商管理学院 一等奖 互联网+项目
24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转型研究与实践 曾德明、刘韬、刘梅开、张洪林、曾飞国、阳国军、肖强、杨力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一等奖 继教项目
25 以信息集成提升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张洪林、曾飞国、贺石中、王乐书、杨力、李宁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一等奖 继教项目
26 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王炼红、章兢、李树涛、代扬、全惠敏、吴桂清、卢继武、肖靖、李成、刘宏立、翟东媛、李皓、邓林峰、李高升、刘强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27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两翼”生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郭新红、何晓晓、刘选明、谭拥军、孟祥贤、覃宏涛、王洪辉、赵大鹏、黄明敏、周玲 生物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28 以本为本、教学做合一,打造机械基础品牌课程群 谌霖霖、杨旭静、杨华、吴长德、张爱军、刘江南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29 以中国形象对日传播为导向的国际化日语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张佩霞、罗明辉、瞿莎蔚、邓超群、唐文军、杨 昉 外国语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丁方飞、樊斌、陈敏、曹越、蒲丹琳、肖俊 工商管理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1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共享的绿色创客联盟构建与双创人才培养实践 李文生、罗伟平、张晓兵、任艳群、王双印、吴振军、夏新年、梁志武 化学化工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2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罗宗宇、付湘龙、彭建国、刘杰、向铁生、孙喆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3 构建共享科研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汤琳、鲁玥、董浩然、晏铭、范长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4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材料学科人才培养“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江华、成黎明、陈孔国、李玉平、周灵平、严红革、李新星、张世国、杨斌、肖汉宁、张琳、于涵宇、张竞开、胡东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5 迈向新工科与新文科融合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喻玲、屈茂辉、黎四奇、蒋海松、陈锦红 法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6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块化四轮驱动”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陈曙光、蔡孟秋、王鑫、彭军、 肖艳萍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7 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杨昌智、李念平 土木工程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8 基于迁移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创新模式研究 徐艳、周忠宝、曾薇、李健、冯科 工商管理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39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保险精算专业“四型合一”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张宁、陈迪红、张琳、李连友、姜世杰、刘革、邓庆彪、杨卫平、王敏、王洁丹 金融与统计学院 二等奖 本科教育
40 自我启发式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改革 王双印、余刚、李永军、袁林、鲁兵安 化学化工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1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玲玲、陈克求、唐黎明、邓辉球、黄维清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2 集成光电子国际化研究人才的多学科融合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潘安练,朱小莉、段辉高、胡伟、王笑、庄秀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基地建设 马子骥、王炼红、朱青、张小刚、赵军、毛建旭、李素华、李洁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4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国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曾光明、李彩亭、汤琳、黄丹莲、张长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5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科研平台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光耀、金滩、尹韶辉、崔向阳、任毅如、蔡勇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6 着眼社会需求的科教融合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以力学专业为例 戴宏亮、方棋洪、彭凡、任毅如、张思进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7 研究生“VISA”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唐松林、余小波、姚利民、胡弼成、蒋家琼、范春香、阳荣威、徐丹、涂阳军 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8 复合创新型体育研究生“五个一”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晓东、周宁玉、吴江萍、谢晓东 体育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49 具有校本特色的个性化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陶明星、张驰、胡志雯、熊强、魏晓敏、唐轶雯、曾涛 外国语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50 课题引领、研学融合:中文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郭建勋、罗宗宇、陈伟华、胡辉杰、傅湘龙、汤志辉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51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指导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王利平、刘先霞、李永群、蔡明杰、尤志强、罗汉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二等奖 研究生教育
52 “融创合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帅智康、李勇、马子骥、谭阳红、王华、黄守道、彭清萍、刘绚、陈燕东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53 “互联网+”时代生物材料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谭志凯、朱咏华、何晓晓、赵大鹏 生物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54 “铸魂塑体,乐练尚强”为导向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祚亮、田祖国、黄文武、侯少华、王根 体育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55 湖南大学校园足球品牌创建的探索与实践 董晓冰、李晓东、王善坤、王根、 陈少波、谭文武 体育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56 大学数学平台课考试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易学军、周金华、彭豪、罗汉、杨湘豫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57 重构大学外语教学内容与体系 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新目标 稂建中、刘正光、何岚、胡志雯、 邓媛 外国语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58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城市设计协同教学课程建设 姜敏、向辉、邱灿红、卢健松 建筑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59 信息技术赋能视角下“慕课”学生与教师协同发展研究与实践 朱国玮、李勇军、万炜 工商管理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60 当代中国创意传播哲学原理构建与教学创新 周自祥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三等奖 本科教育
61 校企深度合作下理论实践并重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冯凯、成艾国、谢晖、李落星、曹立波、段辉高、张冠军、张凯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三等奖 研究生教育
62 研究生教育与工程防灾实践相结合模式 尚守平、杜运兴、王海东 土木工程学院 三等奖 研究生教育
63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类高水平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姜文君、刘琴、杨超、陈果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等奖 研究生教育
64 面向未来5G时代的“书院式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罗志年、何松华、余小游、杜青松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等奖 研究生教育
65 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周再清、张立军、王修华、何婧、侯亚军 金融与统计学院 三等奖 研究生教育
66 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 屈茂辉、黎四奇、姜志刚、邓祥瑞、陈璐 法学院 三等奖 研究生教育
67 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田祖国、周刚、吴江萍、冷新科、左鑫 体育学院 三等奖 研究生教育

  • Copyright © 2017-2021 湖南大学教务处

  •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

  • 邮政编码:410082

  • 电话(传真):0731-88822818

  • 电子邮箱:jwc@hnu.edu.cn

  • 网站技术支持:0731-88822836

  • 网站备案信息:湘ICP备00000002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