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教务处微信公众号:hnu_jwc

管理篇
当前位置: 首页> 规章制度> 制度汇编
湖南大学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湖大教字〔2021〕28号)
作者: 时间:2021-09-16 11:27:01 点击次数:

湖南大学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湖大教字〔2021〕28号

2021年8月30日印发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劳动教育认知体系和实践体系。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探索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把准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湖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学校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的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坚持因材施教。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鼓励创新创造,注重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结合学生的性别差异、专业特点以及身心发展情况,科学设计劳动目标和劳动内容,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精心组织劳动过程,强化实践体验,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与时俱进。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赋予劳动教育信息化、时代化、全球化的内涵。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培育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三、总体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构建体现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形成踏实勤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面对重大灾情、灾害危机主动作为,积极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奋斗。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四、具体措施

(一)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劳动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开设“劳动教育与素养”课程,其中,劳动认知教育 8学时,劳动实践教育 24 学时,学生完成劳动认知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两个模块的学习,方可毕业。建立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使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

1.加强劳动认知教育。以“劳动教育与素养”8 学时理论课为主体,引进国内知名高校优质课程资源为辅助,逐步丰富劳动认知教育课程,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精神品质、劳动安全和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各学科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在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牵头单位:教务处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参与单位:学生工作处、各学院)

2.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结合生产性劳动、创新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等四类劳动实践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劳动实践教育实施途径。学生需在四类劳动实践中选择至少两类申请劳动实践教育24学时认定。

一是生产性劳动实践。以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为主体,建立劳动技能培养基地,开展公益体力劳动、创新生产劳动、劳动安全训练等,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牵头单位: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参与单位:各学院)

二是创新性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专业类课程与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强化劳动品质培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活动,强化劳动锻炼要求,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牵头单位:教务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参与单位:各学院)

三是服务性劳动实践。以团学组织为主体,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公共服务部门实习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牵头单位:校团委,参与单位:学生工作处、各学院)

四是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组织开展校园集体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生活养成教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设立劳动体验岗,开展卫生清扫、食堂帮厨等劳动技能和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强化劳动意识,崇尚劳动精神。(牵头单位:学生工作处、后勤保障部,参与单位:校团委、各学院)

3. 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档案,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牵头单位 :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参与单位:各学院)

(二)全面加强劳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意识与劳动品质。以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志愿者日、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邀请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最美奋斗者等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解读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踏实劳动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开展劳动教育典型选树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对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媒体平台、宣传橱窗等传播阵地,宣传劳动典型事迹,让学生理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内涵,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最强音。(牵头单位 :教务处 ,参与单位: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各学院)

(三)拓展劳动实践教育场所

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利用大学生生活园区、食堂、学生事务中心等服务性公共场所,开展勤工助学劳动实践。依托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后勤保障部建立劳动技能培养基地,在实践实训环节开展劳动教育。鼓励学院加强与政府、社区、企业的协同育人,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专业实习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职业劳动体验和劳动实践锻炼,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牵头单位:教务处,参与单位: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后勤保障部、各学院)

五、保障机制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

成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任组长,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人力资源处、计划财务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员会、后勤保障部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统筹劳动教育体系设计、资源整合、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文化宣传等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研讨会,分析、商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牵头单位:教务处参与单位:相关管理与服务机构)

(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相关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导师,构建一支包括专任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导师、辅导员等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教师劳动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开展劳动教的自觉性和专业化水平。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倡导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处,参与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后勤保障部、各学院)

(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投入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技能培养基地、服务性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按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牵头单位:计划财务处,参与单位:教务处、各学院)

(四)强化安全保障机制

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安全风险,消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实践教育强度和时长,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制定劳动实践教育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牵头单位:教务处,参与单位: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后勤保障部、各学院)

  • Copyright © 2017-2021 湖南大学教务处

  •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

  • 邮政编码:410082

  • 电话(传真):0731-88822818

  • 电子邮箱:jwc@hnu.edu.cn

  • 网站技术支持:0731-88822836

  • 网站备案信息:湘ICP备00000002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