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院学生作品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时间:2017-06-19

“工匠精神从缺失到回归”——我院学生作品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文/王雪瑒

近日,第十二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落下帷幕,我院乔海曙教授指导的学生作品《“工匠保卫战”:工匠精神从缺失到回归》获得特等奖,并入围全国“挑战杯”大赛。本次湖南省“挑战杯”决赛,我校学生报送的作品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分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并列项目,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据了解,本届“挑战杯”湖南省级比赛自今年2月份启动以来,经过团队申报、校级初评、资格审查和专家评审等层层环节严格筛选,共有来自全省57所高校364件科技创新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最终经历严格评审,每个学科类别成绩最高的作品获特等奖,我院学生团队的作品《“工匠保卫战”:工匠精神从缺失到回归》继第十一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特等奖之后,再次荣获特等奖,均为我校在两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

我院在第十一届与第十二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特等奖作品,指导教师均是我校两型社会研究院院长、金融与统计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乔海曙教授。李亚男、于维盛等7位来自金融学专业、统计学、新闻与影视传播专业的大三、大二学生,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以“质量洼地”问题堪忧、中国制造亟待转型为背景,结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措施,尖锐地指出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问题;创新性地从工匠入手,通过走访调研全国12家企业和四川夹江县手工造纸非遗传人,深入了解到中国工匠后继无人、生存状况堪忧以致工匠精神无以为继的现况,得出留住工匠为工匠精神回归的第一步等结论,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该作品获得湖南省“挑战杯”决赛现场评委的普遍赞誉。

金融与统计学院在扶持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一直有着优良传统,几任学院领导都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如张强、杨胜刚、彭建刚、晏艳阳等都先后指导了很多优秀作品。中青年学者乔海曙教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更是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自1997年开始每届“挑战杯”竞赛均指导我校本科生获得全国奖项和省级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个人多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和湖南省“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对第十二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项目组的采访

记者/王雪瑒

灵感来自于反复的探索

项目组李亚男、于维盛、黄章庆、陈雨涵、陈雨轩、王思羽、王辛尧7位成员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他们对我国工匠精神的关注来源于导师转给自己的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我们成了“品质洼地”吗?》。“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产品质量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以致于不少国民舍近求远选择海淘甚至出国购买商品。广大国民对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抱有信心。之前大家对这一现象已经有了不少的感悟但没有成型的想法。直到看到乔老师转发给我们的这篇文章,如同醍醐灌顶,让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大家都有了很强烈的愿望想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李亚男同学向记者介绍到。得到乔海曙教授的肯定后,组员们开始寻找更深的切入点。

其实这个题目的确定并不容易,小组成员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每个组员都利用学习的空余时间,不断地进行寻找好的研究课题,到了每周讨论时,便将自己的思考成果拿出来,与其他组员一起进行课题确立的讨论与交流。经过这样多周的研究,否定了不下百个课题,最终锁定了研究方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多番小组讨论以及老师的指导,小组发现工匠精神在质量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决定从此切入;历经10余次思路变换、提纲修改,小组最终确定研究思路,并结合课题选取适当的调研地点,设计出调研方案。

新闻与影视传播专业的大三学生于维盛同学告诉记者:“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对于调研的重点,大家也多次跑偏。在出现偏离正确轨道的情况时,大家总是会坚持不懈地进行思考交流,甚至不时来一场激烈的辩论,以纠正思路。乔老师总是提醒同学们要抓住问题的‘牛鼻子’,这才保证了我们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

深入社会实践的调研考察

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这七位学生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拉锯战,平均每周讨论三次,周末外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以及企业实地走访。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利用寒假时间,前往山西、陕西、福建等地的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四川省夹江县手工造纸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实地访谈。

在对四川夹江县手工造纸艺人的走访中,该小组发现愿意从事宣纸制造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据一名石姓匠人所说,从学徒时期算起,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二十年了,一张手工宣纸的形成需经过72道极其复杂的工序,像他熟练的工匠每天最多完成6刀纸,而每刀宣纸仅有20元的收入。“夹江宣纸与安徽宣纸虽然并称为“国之二宝”,但真正听到精湛技艺的造纸匠人亲口说出的话,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惨淡的生活现状,也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工匠生活的窘迫也许正是现代社会留不住工匠的一大原因。”于维盛向记者说道。

经过一个寒假的鏖战,七位同学在家仅待了一个星期,圆满完成了在各地企业调查以及调研后资料数据的整理工作。“我们经常早上8点便在讨论室开始讨论分析,晚上10点才结束讨论,有时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达不成共识,甚至到凌晨一两点直到问题解决”。

调研的12家企业涵盖了全国中东西部,规模涵盖大中小企业,企业制造产品从纸巾等普通日用品到空调、发电机等科技含量较高产品。通过深入社会的实地考察,该小组总结出了工匠匮乏的现状:概括性地说便是由于薪资低、发展空间小、社会地位低等因素,原有的工匠生活窘迫被迫转业,而正面临职业选择的人也不愿选择成为工匠,而工匠的缺乏直接导致工匠精神的无人传承,这就显示出留住工匠的迫切与必要。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整合深入分析后,小组认为可从提高工匠的生活水平,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同时在全社会宣扬尊重工匠的精神,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实现工匠精神的回归。

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小气候”

在采访中,该项目统计学专业大三的李亚男同学尤其对乔海曙教授及挂靠在金融与统计学院的“湖南大学创业实践学院”表示了感谢,“在创业实践学院里,我们学习到了很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提升,一直以来的创业科研传统感染着我们;另外乔老师给了我们特别大的帮助,他经验丰富的指导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他的严谨的学术态度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据悉,这七位同学均为湖南大学创业实践学院学员,该学院由金融与统计学院乔海曙、吴志明两位教授负责,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平台,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素质的优秀学生。学院会不定时组织创新创业讲座,邀请成功企业家及优秀的学长学姐为学员传授经验,答疑解惑。

项目组的指导老师乔海曙教授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自1997年开始便从未间断地担任湖大学子的指导老师,指导“挑战杯”竞赛,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曾多次获得创新创业大奖的的刘叶焕、段鸣同学,从大三开始就边学习边创业,创办了“微猴科技”公司,目前该公司已估值超过6000万元。2015年乔海曙教授指导的徐照宜项目组取得了湖南省“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为全体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正是金融与统计学院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小气候”,给该项目组的七位成员提供了如此优秀的指导条件与强大持续的研究动力。参加“挑战杯”并获优秀成绩的这段经历,对于这批青年学子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