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出版的《天津大学报》第2版(教学改革)整版刊发了题为《广开言路谋研究生教育改革 凝心聚智研高层次人才培养——天津大学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大讨论纪实》的专题报道,全面梳理我校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进展及专题讨论成果。
以下为报道全文
新时代召唤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就研究生教育召开的专门会议,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必将加快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和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始终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需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勠力同心谱写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华章。
1.开启新篇:新时代 新使命 新征程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天大研究生教育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学校于2020年9月29日隆重召开了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会暨天津大学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启动会。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深入推进我校面向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天津大学召开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启动会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徐维清在会议上致辞。他指出,天津大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排头兵之一,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表示,天津大学是天津市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大校强校,也是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先行者,在天津市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中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校党委书记李家俊指出,天大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是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并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校长金东寒强调,要藉此契机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构建新时代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会议发布了《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草案)》,草案提出:“一个目标”,即以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为目标;完善“三个体系”,即思政教育体系、教学育人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五个统一”,即把握长远发展与解决当前问题相统一、扎根祖国大地与坚持开放合作相统一、推进整体建设与突出学科特色相统一、严格质量标准与实现个性培养相统一、提升治理效能与促进内涵发展相统一;聚焦“八大任务”,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交叉培养、国际合作培养、分流选择机制、分类评价机制;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2.矩阵讨论:多层次 多维度 多样化
启动会后的10-11月,全校各机关部处、各学院(部)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调研、专题研讨、交流讨论、访谈等形式,围绕“一个目标、三个体系、五个统一、八大任务”开展了校院两级、师生共融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矩阵式大讨论。
校级研讨完善体系建设。全校多单位联动,围绕“三个体系”开展了专题研讨,召开研讨会,广大师生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研究生教学育人体系建设研讨会上大家建言献策
院级研讨聚焦八大任务。围绕行动计划(草案)中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八大任务”,各学院(部)分别召开了系列专题研讨会。校领导、研究生院相关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各学院(部),对学校改革方案举措进行进一步解读、宣讲,同时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各学院(部)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难点,挖掘不同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截至11月中旬,各学院(部)累计召开研讨会议近百次。
专题讨论推进院校协同。学校组织各机关部处、有关学院(部)师生共同举办了学科交叉与现代大学治理、导师队伍建设、国际一流研究生培养、导学关系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分类评价机制等专题研讨会。在关于“合格导师标准”的专题师生交流会上,13个学院的19名研究生代表与研究生院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分享了研究生心目中的合格导师标准。“导学模式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邀请了文、理、工、医、管理5个学科门类的16名博、硕士研究生参与座谈。
校际交流打造天大品牌。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引发国内多所高校的关注,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副院长贾宏杰等先后在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交流会、江西省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学术会议、河北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年会综合研讨会上受邀分享了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此外,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16所院校联系我校分享交流研究生教育改革经验。
3.集思广益:变理念 找问题 谋举措
在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矩阵式大讨论中,大会形成了关于“八大任务”的一大批科学、严谨的意见建议,为完善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集体智慧。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在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全校各部门、各学院(部)就“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达成共识,认为应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在“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专题研讨会上,校党委副书记雷鸣就思政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有针对性,与国家文件精神紧密结合;二是要提高站位,对接国家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分层分类,针对研究生多元化需求,合理调整思政教育体系内容。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地科院建议重视学科的差异和特色,遴选学科或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自动化学院建议注重拓展思政课程类型,拓宽思政课教师资源,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智算学部认为,研究生思政课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国家培养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将学术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
在导师育人方面,马院建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注重思政教育,带领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培养其优良学风、学术品格,使研究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建工学院博士生王磊表示,建议建立导师和研究生沟通的师生共享交流信息平台及研究生表达诉求的平台。
此外,各学院(部)还从研究生党建、本研贯通、科研育人、日常生活等方面为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提出了建议。如教师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结对子”,发挥党建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导师与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等。
资源配置优化:高效 灵活
对于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优化,各学院(部)认为应健全投入分配机制,以资源投入带动治理效能提升。生命学院副院长黄金海建议,在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仪器平台等方面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效能提升。
在招生计划方面,自动化学院建议在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严格质量管理的导师和学院以政策支持;智算学部建议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博导岗位向青年教师倾斜。
奖助体系方面,教育学院建议根据学科差异考虑不同的资助方式,增强导师资助的灵活性;数学学院建议,在部分生源的成本分担和研究生助研经费方面应考虑文、理类学科项目和经费的实际情况。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生命学院建议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马院建议打通教研室、二级学科点的界限,形成多元化的研究团队。
课程体系建设:核心 贯通
在校院两级研讨中,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重点议题,参会人员一致认为,应发挥课程教学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核心作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强调,要加强本研贯通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学分转换和认定办法,推动“完全学分制”改革;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鼓励跨学科学习;完善研究生教学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建设,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量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体系,把研究生课程与教材质量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学科建设与学位点自评估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会召开
在核心课程建设方面,材料学院副院长耿延候建议提高核心课程难度,加强相关教学梯队建设,吸引责任心强、学术造诣高的老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智算学部建议推进交叉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求同存异”的跨学科培养。
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化工学院建议增加通识、人文类课程内容,加强工程伦理、质量安全教育,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培养;地科院建议瞄准国际一流高校或学科的网络课程,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开设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全英文课程;环境学院建议增设案例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精仪、建工学院建议建设虚实结合的工程实训平台和实训课程,强化专业学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本研贯通方面,机械学院强调课程的互通、互认、互选在贯通培养中的重要性;地科院建议发挥课程教学在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核心作用,加强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教学激励方面,自动化学院建议探索教学荣誉体系和激励机制,如将教材编写列为教师评聘指标,鼓励教师讲授基础课程;数学学院建议对优秀典型事例进行奖励和宣传。
导师队伍建设:职责 成效
除召开导师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外,研究生院还对来自12个学院的14位研究生导师代表进行了系列访谈。医学部强调,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给予学生明确有效的指导。
“导师和研究生合作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为人类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方案并产生新知识,这是现代国际通行的科研范式。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与包括导师和研究生群体在内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密不可分,”化工学院仰大勇教授在采访中谈到,“应建立导师队伍动态机制,加强导师综合素质培养和师德师风监管。”
化工学院召开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
在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方面,机械学院刘正先教授提出,导师不仅要注重与研究生学术方面的联系,也要从情感方面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理学院硕士生姚国学建议,建立有利于研究生成长和导师成长的双赢互利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研究生和导师诉求,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完善导师评聘与考核方面,受访老师普遍认为,应建立研究生间接评导师、毕业生及校友评导师、导师自评、同行评价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以评促建,完成对导师育人成效的考核,加强对优秀导师的激励。
在导师培训方面,导师多建议以集中和个性化需求培训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培训与导师的生涯发展紧密结合;依据导师责任设置不同的专题课程。
学科交叉培养:平台 机制
在学科交叉与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专题研讨会上,研究生院副院长贾宏杰指出,要通过查摆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过程中的问题,探索交叉学科发展的有效机制,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识变、应变、求变的态度,为交叉学科长远发展增动力、聚合力、厚实力。参会代表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资产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促进学科交叉培养等问题。
在学科建设方面,探索建立校院两级学科交叉管理体系,以交叉平台为依托,建立学科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对交叉学科的统筹管理。
在人才培养方面,关注交叉氛围的营造与培养机制的支撑,遵循学科成长规律,加强组织与引导,营造师生自主交叉生态,进一步推行博士生交叉培养导师团专项计划。
在师资队伍方面,借鉴集群聘任模式,探索单一学科考核与跨学科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多岗位多线评价。
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产业链,依托科研任务开展跨学科集中攻关,探索跨学科团队评价长周期考核办法。
在资产配置方面,着重关注公共平台建设、仪器管理制度建设与学生实验室安全问题。
国际合作培养:开放 联合
副校长王树新在国际一流研究生培养论坛中强调,要放眼世界、开门办学,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理念、模式、经验和举措,解放思想、摒弃惯例、打破思维定式,以更高的智慧解决问题、破除障碍,以一流的标准推进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培养模式方面,地科院建议,依托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与国际一流高校或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实质性合作机制,创新研究生培养举措。智算学部提出,要鼓励研究生利用慕课平台,学习国际名校名师讲授的在线课程。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建议在新形势下支持各学院与海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举办研究生在线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面,自动化学院建议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满足学科教育教学标准和要求的培养方案,并规范留学生管理;智算学部建议提高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
分流选择机制:柔性化 人性化
学校提出,对于达不到培养关键环节质量要求的研究生,采取终止攻读现有学位或终止培养的管理措施。该措施一经提出,受到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今晚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学院(部)在研讨中一致认为,应实施分流选择,加强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全过程质量保障。
在落实分流机制方面,生命学院建议健全可操作的分流退出机制,保障学生基本权益,切实为学生发展考虑;新传学院建议进一步探索畅通研究生转导师通道,将学生分流与方向变更相结合。
在强化导师的责任方面,地科院建议在分流管理中体现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充分给予导师评价的权重。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建工学院提出,分流选择机制要柔性化、人性化,做好分流博士生心理辅导;智算学部建议在设计分流选择机制中加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工作。
分类评价机制:特色 个性
行动计划(草案)提出,要坚持分类评价,强化分类培养,体现培养特色,根据不同学位层次、学科专业、学位类型的教育规律,建立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
在招生分类选拔方面,有关部门提出,通过积极扩大增量、不断优化存量、调整重点政策、推进贯通培养等推免生选拔举措,提升生源选拔质量。
在过程分类指导方面,智算学部建议明确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论文内容要求,建立“横向”科研能力与“纵向”科研能力分类评价机制;环境学院建议分类指导,学术型人才注重科技前沿知识,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运用能力。
在学科分类评价方面,智算学部建议根据工学和工程特点制定不同的毕业条件和评价机制;数学学院建议,立足学科差异和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学科绩效评价,建立分类分层评价体系。
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第二阶段的大讨论已经过半,经过全校师生上下联动,学校将于12月上旬召开闭幕会,最终形成并发布《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及系列配套文件。天津大学在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未来之路上,充满希望,我们重任在肩!
时间:2020-11-30来源: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