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坚持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的领军人才工作目标,以“新理念”“新范式”构建“新体系”“新模式”,将党的教育理念和政策落实到实训教学的每个环节。
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出台《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导则》,覆盖大类-通识-虚仿等所有类型工训课程。深入贯彻落实“两个结合”,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大先生”、省技能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等模范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的工程伦理道德。
形成人才培养“新范式”。打造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校与湖南省信息行业龙头企业拓维信息、华为共同牵头,联合数十家全国单位成立“全国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华为、施耐德、百度等企业协同育人资源,打造“智能装备”“智能电子”“云工训与大数据”“设计文创”等新工科交叉实践平台,成立湖南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开设多个“企业工程训练营”,将离散的单个工种训练转变为项目化的实战训练,开展机械、电气、设计等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制教学。
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开展“课程重构、实战增加、学分减少、自由增加”的课程体系改革,新设15门课、升级7门课,各专业自由选择1-2门集中实践课程,通识课全校可选。合并基础课程、减少学分、打造核心课程、增加自由学时,打造“项目库+教材+队伍”的资源体系。融合多学科、多行业资源,大力引进一大批实战项目,建设含水下机器人、摔倒检测报警系统等200余个跨学科实战的项目库。先后编写互联网+新形态教材、实战化教材、理实结合教材共7部。打造双师队伍,每年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专家来中心讲学。
实施人才培养教学“新模式”。大力开展“基础训练+项目研训+赛训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广泛推行探究式、项目式实践教学;深入推进基于多元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根据跨学科项目的不同组建不同的跨学科教师团队,提供不同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实现学生跨学院跨班级组队自由、课表和课时自由。持续建设Robot工作坊、博创社等学生创新团队,中心年均指导一千人参加学科创新竞赛;打造了云工训平台和多个虚拟仿真平台,教学使用人数已达9000+。
近五年,中心通过国家级新工科项目统领改革,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使教育主体从学校单方转向校企多方,课程体系从专业化课程转向通专融合,课程内容从综合训练转向复杂跨界,教学模式从创新型教学转向项目实战教学,教学手段从线下转向混合式教学,教学要素从工程训练转向与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的结合。
连续获批国家第一批、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共2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湖南省一等奖1项,作为完成单位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1项国家级教改重点课题与3项省教改课题“结题优秀”。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1项、优秀项目案例1项,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14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1项。
部分研究成果展示。
构建了线下-混合式-虚仿、工创-通识-劳动教育一体的课程体系,新建、重构课程共22门。连续获批国家第一批、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共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不含国家一流课程),另有2门课程立项为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出版“互联网+”新形态系列、实战化教材等7本,其中1本荣获首批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课程建设成果展示。
近五年,指导学生获世界机器人大赛冠亚季军、中国工程训练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00余项,获批“中国机器人大赛赛事基地”等。在“三大赛”上继续突破,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之一,中心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全国银奖4项、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一等奖1项。
创新创业赛事成果展示。
近五年,中心1人获聘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省唯一),1人被聘为教育部工程训练虚拟教研室副主任(中南地区唯一),获批“湖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全省高校教师唯一);1人获教育部全国金工与工训青年教师微课教学评优竞赛“特优奖”(中南地区唯一);2名教师被聘为全国A类学科竞赛组委会的副主任委员;2人被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聘为首批专家;多人担任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等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的裁判长。
部分老师证书。
出台《工程创新训练劳动教育建设方案》,开展“两维三驱”式的具有工训特色的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认知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两部分,线上劳动认知教育覆盖全校每级5200余名学生/年,线下生产性劳动实践教育结合工训项目开展。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出版《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教材,分认知、实践及保障三大篇十三章,参编单位涵盖校内劳动教育所有牵头部门。每年联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邀请工程制造业全国劳模来校现场讲学,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级新工科项目中一体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与教材。
近五年,优秀经验多次获教育部、省教育厅官网专题推介,多次得到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宣传。清华、浙大、大连理工、中大、川大、国防科大、山大等100余所兄弟高校来校调研。新加坡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洪明辉教授,2021年考察中心后评价:“我有三个想不到:想不到(实训)种类这么多,想不到(实训)规模这么大,想不到创新做的这么好。”
获教育部、省教育厅官网等专题推介。
支撑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审核评估、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估,支撑14个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评估专家对工训建设改革普遍反映好,评价中心有效支撑了本校工程教育。
来源:工训中心
学生编辑:黄浣羽
责任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