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加深刻体会经济学内涵,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在2018级推出《公民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要求同学们结合专业所学,调研家乡的一家上市企业。经贸院经济1801班赵繁华同学于8月11日前往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探索该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之下转型升级的秘密,领略国企的大格局、大担当。
转型升级促发展: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于1998年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上市,是中国最大的煤炭销售商之一。2018年受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煤炭行业发展困难,但是该企业却实现了弯道超车、跨越发展:2018年,销售商品煤1.14亿吨,同比增长17.7%;实现销售收入674.47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毛利243.07亿元,同比增长28.5%;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元,成功跨入 2000 亿级国际化煤炭上市公司行列。据工作人员介绍,兖州煤业的弯道超车得益于近几年的“颠覆式”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则是“裁员”。 兖州煤业曾经患有大企业病,员工多,人浮于事,机构多,管理起来复杂,于是,兖州煤业自2013年就开始裁冗员,简化机构,至今已减少各类用工2.1万人,年节约费用7亿元。同时在山东省提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该企业牢牢抓住“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这一旗帜,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兴动能;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改变传统开采方式,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加快智能矿山建设,探索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新模式。兖州煤业依靠转型升级走出煤炭行业寒冬,迎来新发展。
蓝天工程显担当:
提起环境问题,工作人员介绍:在今年的两会上,董事长李希勇作为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加强散煤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加大燃煤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力度,解决北方尤其是农村地区清洁供暖问题。“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兖州煤业积极推动“蓝天工程”,发展洁净煤,倡导煤炭燃烧低碳化、无烟化、低硫化;矿区实现覆土绿化、草面全覆盖,建设防风抑尘墙,无尘化矿井,为职工们提供健康美丽的工作环境。如果说兖州煤业的转型升级展现了其面对新形势改革创新的魄力,那么实施蓝天工程则彰显了兖州煤业作为一家国企在追求利润之外,服务社会、经世济民的大格局与大担当。
单纯囿于课本,未免流于桎梏,走向实践,走进兖州煤业,才能深刻体会到,科技、资本、管理等决定了企业能够达到的高度;利润之外,企业背后蕴含的格局与担当,则是决定企业是否长远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