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4月26日由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主办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发展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来自长江流域的近80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媒体代表围绕“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四共要义”,凝聚智慧,积极建言献策。我院李琳教授应邀参会,并作题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共同体建设 助力长江经济带‘龙腰’挺起”的主旨发言。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李琳作主旨发言
李琳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有一条重要主线:创新驱动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从四次座谈会的区位选择看,从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南京-中游的南昌,充分彰显了中游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巨龙’腾飞中的‘脊梁’支柱。”因此,李琳认为,“位居我国空间枢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肩负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使命,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是必然选择。”
随后,李琳教授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共同体建设也面临着挑战,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共同目标导向不强,协同创新内驱力不够;二是创新主体多元性不足,网络化链接机制尚为缺失;三是人才流动“堵点”明显,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尚未构建;四是创新合作财税分享“难点”突出,利益共享机制缺失;五是重大创新平台短缺,科技成果群内转移转化机制不畅;六是创新合作制度环境不优,保障机制欠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李琳教授从六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1)强化统筹谋划,增强共同体建设内驱力。统筹制定协同开放创新专项规划。借鉴长三角经验,制定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开放创新的实施意见》,协同推进“三区”(武汉东湖、长株潭、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走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创走廊、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合作对接,深化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京津冀等地开放协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建立多边产业创新合作计划,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长江中游科技创新高地。
(2)加强人才协同引育,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一是共同制定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出台长江中游地区人才在资质互认、职称评定、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互认、共享实施办法,协同打造长江中游一流人才聚集高地。二是协同优化“柔性引才”制度。鼓励长江中游城市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地设立“人才飞地”、“科创飞地”等,拓宽人才流动共享渠道。
(3)协同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一是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快构建长江中游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二是统筹布局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平台。借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模式,湘鄂赣三省联合争取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布局,以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为导向,建立重大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加快打造长江中游关键核心技术重要诞生地。
(4)补齐科技服务平台短板,共建开放高效协同创新网络。一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发挥武汉金融城、湘江基金小镇、红谷滩金融商务区等金融中心辐射优势,协同打造长江中游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区,争创长江中游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二是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机构联盟建设。联动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质资源,探索打造长江中游科技资源数据池,深入推进大型科研设施、科学数据信息、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流动共享与高效利用。
(5)完善“两链”融合机制,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二是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协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6)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共育互惠共赢协同创新生态。一是建立财政科研资金跨省使用机制。二是建立“投入共担,收入共享”的跨域财税分享机制。
供稿人:郭东 曾婧
审核人: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