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村处在湘西花垣县,重重大山阻隔着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层灰岩的地质构成带来的是并不肥沃的土壤。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马鞍村一代代人经年辛苦耕耘。如今,赶上国家发展的好时代,国道高速直通,帮扶政策直达,在薪火相传中,大家渐渐过上了温饱的好日子。
调研期间,我们走访记录下诸多故事:村小的龙老师做为一名苗绣传承者,正将教育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乡村培养下一代希望;第一代老支书青年时走出大山增长技能,壮年返乡以所学带领全村种烟致富;第二代老支书赤脚出诊为村民看病,并带领全村种植黄花菜和茶叶达到正式脱贫;村组组长不畏困境,从零开始,积少成多,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驻村干部圆满完成阶段性扶贫工作,并用公众号记录下了马鞍村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大山深处的奇迹。
马鞍村航拍
Part1. 教育与未来
到达马鞍村,接待我们的是马鞍村妇女主任龙香进。她也是排谷美希望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三十年的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十分重视。
排谷美小学
教育扶贫乃百年大计。龙香进从教十余年以来一直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致力于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她的言语之间尽是关切,朋友圈里也尽是关爱孩子们的学习笔记、孩子们日常成长的点点滴滴。于她而言,产业脱贫、经济发展等等似乎比较遥远,乡村里的孩子们才是她时时刻刻关注的。在“熟人社会”的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小孩可能都是她教过的。一提到曾经手把手教写拼音的孩子们如今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她就满眼光亮,满眼希望。
龙老师的手机相册中的孩子们
调研排谷美小学时,我们正巧看到一些学生翻墙而入。问清缘由后我们了解到,孩子们翻墙的原因竟是因为五一假期无处可去。龙香进说,村里学生的娱乐空间很少,没有太多让他们玩耍、释放天性的地方。在深入交流中,龙香进分享了她近期工作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手机在侵蚀着乡村的下一代。龙香进为此一筹莫展、深感焦虑,这是她十余年教育生涯中最令她几乎束手无策的的一道难题。时代的发展,科技产品的更迭,意识观念的刷新给她和一众乡村教育者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龙香进在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也积极向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交流苗绣,利用课余时间绣苗绣、讲苗绣,弘扬苗族传统文化。
龙香进老师让我们意识到,在振兴乡村的攻坚之路上,我们既需要积极开拓产业的奋进者,也需要像龙主任这样的护花使者。她默默耕耘,尽职尽责,呵护着乡村未来的花朵,以水磨工夫期待着乡村发展的每一步向前。
龙主任正在绣苗绣
Part2. 奋斗与脱贫
与前任支书聊天
龙老师带领我们拜访了前任村支书,在谈及村子发展的过程中,老支书不知不觉谈到了自己的过去。
我们了解到,老支书个人的打拼和努力不仅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通过研究种植产业带领村庄走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他从小生活困苦,家境清贫;母亲早逝,自觉苦命。但老支书好学上进,积极努力。在1980前后就参与村内的会计工作,后接任支书,主持村庄管理工作,深受好评。
老支书不止步于此。他选择走出马鞍村,参与乡镇水利工程,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解决工程中的计算问题。后又离开家乡,前往东部发达地区做生意,一去就是二十年。老支书在这二十年里从事过多种工作,至今还炒得一手好菜,保留着年轻谋求生计时练就的手艺。年纪渐长后,他返回马鞍村,发现村庄的发展状况堪忧,于是开始研究种植产业的转型。2012年,老支书带领村民种植烟草,短短两年内就实现了每户万余元的收入,带起了第一波脱贫致富的小高潮。虽然种植产业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老支书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带大家勇敢改变贫瘠生活、拉开了未来发展的大幕的人。
现在,老支书年逾古稀却红光满面,吃穿不愁,儿孙满堂。老支书直到现在对所有的事物都仍然保持着激情与好奇,每年都要走出大山去旅游去看世界。
回想当年背负着重担出走谋生,如今带着少年般的心态继续着自己的旅程,老支书认为自己的人生箴言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是努力与拼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还感慨使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相比于当年,如今的发展环境是更无限广阔。老支书鼓励年轻人继续走出去增长技能,返回来助力发展,他笑谈,若是自己年轻二十岁,必定还要继续奋斗!
Part3.医民生,医众生
在老支书家中交谈
我们接着来到石老支书的家中。在整个访谈中,石老支书都保持着一种平和宁静的微笑。石卓仁老支书原是学医出身,在那个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完全,他是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一步一脚印,守护着村民的健康。石卓仁从医几十年来踏遍了附近的村庄,常有连续几天都要出诊的日子。在2016年,石老支书接任了村支书,挑起了“医民生”的担子,走入了自己完全未曾涉足的领域。参与村庄扶贫工作后,他积极配合扶贫工作队,协调各方,以一贯的温和与平静守护着村庄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将自己多年行医的见闻了解应用在工作之中,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参与黄花菜种植项目的考察与落实。在2020年政策转型参与黄金茶种植时,他协调各种流转事项,连接村民与龙头企业,实现了黄金茶种植产业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村庄未来五年发展的坚实基础。
老支书自家改造的村卫生室
今年年初,石卓仁老支书退休了,不再参与村庄的具体工作事宜。这时的他又返回了自己的专业,经常骑着他的小电摩挨家挨户地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还将自家门厅改造为村卫生室,守护方圆几里内村民的健康。医者仁心,进可医民生,退可医众生。
Part4.积少成多,永不言弃
访谈途中,还有一位朴实的村民小组组长令我们印象深刻。他因为老母亲疾病缠身而放弃外出务工,却硬是靠着自己的探索和坚持走出了一条道路。他自主研究养殖肉鹅的技术,虽然期间多次损失惨重,但从未放弃,如今已成功养殖500余只肉鹅,收入稳定。在马鞍村引进黄金茶产业后,他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茶叶种植,不仅完成自家承包片区的农活,也代外出务工户种植其承包土地,终于积少成多、蒸蒸日上。对于组长来说,尽管生活艰苦,但应永不放弃,不怕苦,不怕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总会取得收获。
茶苗培育实拍
Part5.驻村扶贫,见证奇迹
临返程的前一晚,我们联系到马鞍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龙实夫老师,他参与县委组织部成立的扶贫工作队,深入扎根马鞍村两年,圆满完成阶段性的扶贫工作,期间将其个人工作经历与思考整理发布在公众号“湘村文化视点”当中。
在文章中,他记录着两年的扶贫故事,包涵从驻村伊始核对家庭困难情况,到后来帮助解决村民南瓜销售难题,再到如今组织集体种植黄花菜等等。龙实夫老师还致力乡村文化建设,亲自走访高龄老人,考察历史故事,探访马鞍山历史遗迹,整理发表为“马鞍村探秘”一文。此外,他还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确保落实贫困户学龄儿童入学问题;积极对外宣传马鞍村的各项集体活动和产业发展成绩,将马鞍村的发展实况即时播报。
我们拜访时,他两年的驻村工作已接近尾声。但想必他对于马鞍村的关注不会因此停止,马鞍村的故事必将随着他一起,走入学校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又一颗种子。
采访龙实夫老师和“湘村文化视点”公众号
Part6.薪火相传,谋求发展
一代一代奋进者让我们看到,马鞍村薪火相传,谋求发展、谋求进步、谋求美好的未来。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把马鞍村从落后闭塞的村落建设到如今的水平。
在调研返程的弯弯山路上,我们想起卢健松老师上课说的,“讲乡建有一句万能开头:农村的发展要基于农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农村的问题基于农业的问题。”
是的,湘西花垣县双龙镇25个村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农业发展。为了扶起农村,扶贫干部们正在尝试扶起农业经济作物,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县委政府每年下达的文件在不断变换:种烟叶时忽视烤烟对村民生命健康的危害,种黄花菜时陷入缺少加工设备的窘境……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下乡调研杨林村的红林花海项目,红花畿木农旅开发就像一场轰轰烈烈的山火,在啃噬完热情和金钱之后,开始灼烧每个人的心田。农民的一辈子,能经受多少次这样的大火呢?一场愿景、一道壑,年复一年的枯荣中,锄下交错的纵横。然而,绿仍会在每个春天按时覆上垄头,遮住时间留下的疤。
到村里匆匆走一遭,我们不仅感概,也许,城市美术馆里的风与苗家木屋的风是一样的,都是穿堂而过,但后者有熏肉的香味;也许,刻意营造的中庭与推窗即见的大山绿意也是一样的,都是解人乏闷,但后者是汹涌着撞入眼帘的。很多时候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去重现几何的、坚固的石头般的语言,为的是让它们看起来与路边块岩砌筑有同样的质感,可是,后者的缝隙能渗出鸡鸣与犬吠,飘出炊烟一缕,与大山里的雾霭纠缠着,缱绻地揉进心里,这是无法模拟的。
来到乡村,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些美的跟前,那与到城市美术馆里走一遭没有区别。
这里的美,是从贫苦里挤出来的真实。
在设计专业范围内,我们能做的其实很有限。毕竟对他们来说,脱贫才刚刚及格,哪里有资格享受美?“我们很想要公共空间或者卫生站养老院,可是建设用地已经饱和了”;“我们也想做一些改造,但是改造的钱可以多买几台生产设备,来年村集体收入能多一些,才能确保不返贫”;“申报了180多盏路灯,批下来只有18盏”;”去年才刚通自来水,能不能覆盖到希望小学片区还需要村里商议”……
面对普通乡村的现实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呢?
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吗?
早先觉得,书上思考过的、背过的每个知识点都会引领我成为专业人士,所以我们很认真地想成为专业人士,进而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和自由,来做我们想做的事。那么,想做的事是什么呢?仅仅是盖一栋符合自己审美的好房子?
现在我想我们可以继续往下补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让我们有更大机会守护想要守护的事,帮助我能帮助的人们。此刻我相信“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希望当我们从乡村告别走回学校,当我们重新走在城市美术馆里,走进那些石头缝隙,走进那些风、光影和绿意,我们会想起他们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是对未来的憧憬,写满了希望。
老师评语:
卢健松老师:
马鞍村调研小组的同学们,在调研活动中,详实地、系统化地收集了马鞍村发展的大量素材,包括地理位置、村庄交通、土地使用、产业发展情况等部分。这些资料一方面可以为村落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该小组同学学习、认知乡村提供了新的依据。除此,同学们敏锐地发现了乡村留守儿童缺少适宜的游戏场地的现实窘境,并对此展开研究,以应对如何让乡村儿童回归自然、快乐成长的问题,此番思考十分可贵。
孙鲁霞老师:
一气呵成,是调研小组同学对马鞍村的尊重与爱。他们尊重国家的发展政策,尊重每一个在马鞍村发展历史中付出的个人与集体,尊重勤劳务实的淳朴村民;他们爱自己的专业,珍惜学院倡导的百村调研、设计、宣讲计划,他们迫切想要把智慧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亲眼看到未必全面,那就去听,去采访,去挖掘。调研不止于眼下见到的,他们热此不疲,充分利用仅有的几天时间,想尽各种办法了解更多。全面深入地了解村子的过去、现在,以求更好地与村民一起谋划未来,设计出真正适合马鞍村的乡村建设蓝图。
学习不仅在课堂,也在实践。他们一路沿着乡村的道路走啊,一边在普及知识,一边在收获成长。乡村调研的经历是触动内心深处的经历,是大学生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注视着眼中写满憧憬的村民和孩童,记录着每个人为了乡村发展付出的努力,或大或小,从未放弃,调研小组同学们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
从调研地回到课堂,他们的眼中闪出了星星的亮光。
学史崇德,他们在成长。
图文:兰艺萱 王紫璇 覃艺 和译
成员:和译 江欣城 李浩宁 兰艺萱 王紫璇 覃艺
编排:廖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