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始建于1929年,是我国较早建立的建筑学科之一。1986年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涉及人文、艺术、自然等多个学科领域,强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文历史、建筑与技术等方面的结合。该学科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并具有强大的学科群支撑优势。学科注重湖湘特色、书院文化和地域建筑的研究,以及建筑学理论与方法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充分关注国内外建筑界理论动态,研究方向具有一定前瞻性。设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城市建筑研究所。 二、培养目标 通过培养,使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熟悉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熟悉建筑学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研、教学及工程设计能力的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序 号 |
研 究 方 向 名 称 |
1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2 |
建筑技术科学 |
3 |
建筑历史与理论 |
4 |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
5 |
建筑环境艺术与设计 |
四、学制与学分 1、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至4年。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学分要求:
毕 业 总学分 |
课 程 总学分 |
学位课程 |
非学位课程 |
学术 活动 |
开题 报告 |
学位 论文 |
公 共 基础课 |
专 业 基础课 |
公 共 选修课 |
专 业 选修课 |
70 |
32 |
10 |
6 |
2 |
14 |
2 |
2 |
34 |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基 础 课 |
10532000001M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秋、春 |
必 修 |
10532000002M |
自然辩证法 |
2 |
秋、春 |
10532000006M |
基础英语 |
3 |
秋、春 |
10532000058M |
西方艺术评析 |
2 |
秋、春 |
10532000059M |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
2 |
秋、春 |
专 业 基 础 课 |
10532004001M |
建筑创作方法导论 |
2 |
秋 |
至 少 修 6 学 分 |
10532004002M |
建筑创作实践 |
2 |
秋 |
10532004003M |
城市设计理论 |
2 |
秋 |
10532004004M |
建筑师业务法规 |
2 |
秋 |
10532004006M |
中国古建筑史论 |
2 |
秋 |
10532004010M |
建筑新型构造技术 |
2 |
春 |
10532004055M |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
2 |
春 |
非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选 修 课 |
10532000027M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2 |
秋、春 |
至少 修2 学分 |
10532000013M |
最优化 |
2 |
秋、春 |
10532000057M |
管理经济学 |
2 |
秋、春 |
专 业 选 修 课 |
10532004007M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论 |
2 |
春 |
至 少 修 14 学 分 |
10532004005M |
建筑新思潮 |
2 |
春 |
10532004029M |
建筑评论 |
2 |
秋 |
10532004031M |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法 |
2 |
秋 |
10532004020M |
建筑结构选型 |
2 |
春 |
10532004027M |
专业英语 |
2 |
秋 |
10532004014M |
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
2 |
春 |
10532004012M |
古建保护及营造法 |
2 |
秋 |
10532004036M |
日本建筑 |
2 |
春 |
(续上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注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 业 选 修 课 |
10532004022M |
建筑防灾概论 |
2 |
秋 |
至 少 修 14 学 分 |
10532004043M |
东方造园艺术 |
2 |
秋 |
10532004048M |
绿色建筑及集成化设计 |
2 |
春 |
10532004016M |
建筑画表现艺术 |
2 |
春 |
10532004017M |
水彩艺术 |
2 |
秋 |
10532004009M |
高层建筑设计 |
2 |
春 |
10532004013M |
室内设计与新型装饰构造 |
2 |
春 |
10532004023M |
南方建筑节能新技术 |
2 |
秋 |
10532004011M |
生态建筑理论 |
2 |
秋 |
10532004051M |
景观建筑学 |
2 |
春 |
10532004008M |
人居环境概论 |
2 |
秋 |
10532004025M |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
2 |
春 |
10532004026M |
城市规划与设计 |
2 |
秋 |
10532004049M |
城市交通学 |
2 |
春 |
10532004050M |
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 |
2 |
春 |
10532004054M |
城市法规与管理 |
2 |
春 |
10532004056M |
城市环境保护 |
2 |
秋 |
10532004057M |
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论 |
2 |
秋 |
10532004058M |
城市风水学 |
2 |
秋 |
10532004024M |
建筑新型材料概述 |
2 |
秋 |
注:跨学科攻读的硕士生,须根据本人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生骨干课程2门 六、开题报告 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 七、学位论文 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
|